申请港校研究生经验之陶瓷
发布时间:2017-01-17 13:10:23 阅读量:
在申请港校研究生的过程中,有很多必经的过程,而陶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必要环节,它也许能够决定你是否会被录取拿到理想学校的offer。先在这边做一下对陶瓷这两个字的解释,写法有很多,套词、套磁等等,通过百度百科了解到这个词是北京方言,意为套近乎、搞好关系,专指留学申请者和申请学校的有关教授通过Email联系,并通过联系达到增加自己被录取和获得奖学金的机会。陶瓷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和教授、同学的联系,加上专业的咨询,可以筛选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定位自己最适合的专业和方向。 以下是一位同学给予的在申请陶瓷阶段的经验,仅供参考。 申请香港最重要的我觉得就是陶瓷了,后来三个准备给我offer的教授中有两个是我之前联系过的,港大的教授告诉我,在港大如果没有事先联系教授的话,除非你的条件非常的distinguished,否则被录取的几率会很小(可能各个院系的情况不一样),我的申请是在8月份开始的,事实上在7月份初决定申请香港的时候就开始有目的的查询香港各个大学的网页,把所有的教授的资料都整理成一个文件夹开始慢慢研究,期间也发过四五封邮件,当时申请还算比较早,所以大部分人可能都还没有开始联系那边的教授,所以我当时发信基本上那边的教授都会回,一般都会让我给一下CV以及推荐人的邮箱地址,然后会回信告诉我申请的竞争很大,很有可能会被淘汰,所以让我做好心里准备,但是之后8、9月份再发信的话回信就很少了,估计大家都开始陶瓷了,教授会很少有时间去看这些信件,7月份每封邮件都回,到8,9月份十封邮件只会有两三个教授给我回信, 另外, 关于陶瓷的内容,我之前对香港老师也有过一些研究,觉得他们并不像美国的老师一样,他们还是比较重视研究能力的,而不是其他的东西,所以我在准备陶瓷信的时候就把我的一些研究经历适当扩大了一下(合理扩大),我的陶瓷信经过很长时间的修改,使得信的长度大大减少,但是有差不多3/4的内容是研究的经历,另外1/4的内容是专业课学习的内容,结尾直接说对他的实验室感兴趣,问要不要招人,具体群发给每个教授的时候再针对每个教授的研究内容做适当修改(所以在陶瓷前把每个教授的资料做成文件夹比较方便),陶瓷信发给教授的时候也需要一些技巧,不可以同一个系的每个教授一次全部群发,我是申请生物方向的,所以选择范围比较广,我可以套微生物,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医学等等,但是每次陶瓷信只是发给每个系的两个教授,因为刚开始联系港大的时候我一下给生物化学系的教授群发,结果一个教授很kind地把我的陶瓷信转给了另外一个我同时也发了信的教授那边,所以最后这两个教授就再也没联系过我-_-!!!另外一个细节是,陶瓷信的标题,我前些时候发信给我联系的那个教授时候他告诉我的,因为我之前发了3,4封信给他他都没回,所以我电话过去,结果他告诉我我的信全部被他的邮箱系统转到垃圾邮件里面区了,因为我的陶瓷信的题目全部都是dear professor,所以我后来第二次陶瓷的时候就把所有的信的标题都换成了letter from USTC about the application了。 看了这位同学的经验分享,希望你也可以从中收获些自己有用的信息。最后总结一下陶瓷的六大误区:一、无论申请什么专业和学科都需要陶瓷。一般来说理科陶瓷意义更大,尤其是要做项目、进实验室的,并且本科生陶瓷效果没有研究生好。二、Email字越多越好。最好不要超过两百字,内容表达清楚即可,不要明显觉得在麻烦人。三、过分强调优秀,学科基础与研究水平才是讨论的重点。四、忽视研究经历和未来计划。如果你对教授的项目熟悉,可以毫不避讳地讲出来,但不要不懂装懂。如果真的没有什么可以讲,大学阶段的论文也可以拿出来谈谈,多了解一下教授研究的领域,可以着重谈谈未来打算。五、教授不回信就死缠烂打。如果超过一周都没有回复邮件,那么大概可以断定他们不会回复了,那就不要再给他们发邮件了,更不要冒然的打电话,这样可能机会也会丢失。六、群发邮件。不要给一个系里面的所有教授发,大概发一两个就好了,然后注意邮件中最好不要有附件。 各位想要申请港校研究生的同学千万不要忽略了陶瓷这个环节,不要觉得陶瓷没什么用,反正教授也不会看,有效的陶瓷将会推动录取的成功率。 |